非遗罗氏正骨传人“龙骨手”罗震
- yourTCM
- May 17
- 9 min read
Updated: May 18

罗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第七代传承人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自幼时便跟随父亲、著名骨伤名家罗金印,学习传统中医药学和针灸,是中国著名骨伤科大师罗有明的侄孙,长期在奶奶身边学习正骨技法。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多年,治愈了来自海内外众多的患者。其中不乏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以及社会各界名人。但更令罗震医生自豪的是多年从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对闭合性骨折,关节错位,软组织挫伤,颈椎病,腰椎病等骨科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极好的临床疗效。
目前致力于传承罗氏正骨法,把家族延续300年的医药良方发掘,整理,以更好的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我爸60年临床经验,我姑奶奶90年,虽然我自己才20年,但是有他们给我营造的这个环境、他们这么多年的精华浓缩传给我,让我们少走弯路,这是我得天独厚的条件。再推而广之,咱们中医5000年传承,老祖宗数千载的心血凝聚,作为后世子孙,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不去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到最后,真成了遗产!”
——罗震
弟子三千出有明
罗震大夫口中的“姑奶奶”,就是中国正骨名医、罗氏正骨第五代传人罗有明。罗氏正骨讲究“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传承至今已逾300年。
罗有明老人家,在中医正骨领域,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一推一拿”治好了邓颖超邓大姐的腰扭伤;“一拉一踹”让李先念主席的腰痛去无踪;为众多老红军治愈了过雪山草地时留下的顽疾;为众多普通百姓解除了骨痛之苦……时至今日,斯人已逝,但大家无不追忆那位技法超群可亲可敬的“双桥老太太”。

罗震的父亲罗金印老先生,则是第六代传人,在中医正骨界同样是闻名遐迩。80年代时,日本松下集团驻中国总代理慕名而来。他讲到自己大学时踢球,一脚球下去,自此大拇指就向里扣曲,已经20多年了。罗金印老先生听了,端详几下,上手一拉,“嘎嘣”一声,大拇指拉平了。
这位总代理当场下地走路,毫无阻碍。第二天,登长城去了!
日本医界对中医正骨的神奇叹为观止,专门前来拍摄罗氏正骨的治疗过程。日本代表团先后来了八次,邀请罗有明老太太去东京成立世界骨伤研究中心,都被婉拒了。
但是,对于罗氏正骨法的传世致用,对于中医正骨的传授普及,自罗有明起,罗氏族人从未故步自封。
老人家一生都在倾尽心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罗有明的培训班开进了部队;八十年代时又以80岁高龄出任北京市朝阳区罗有名红十字医院的院长;1990年亚运会,她被特聘为中国亚运会医疗总顾问,而那时老人家已经86岁了。
家学承继风雷震
罗氏正骨传承至罗震大夫,是第七代。
自小,他就兴致勃勃地跟在姑祖母身边,看着她给人治病,小手跃跃欲试,跟着姑祖母的动作比划。老人家觉得有趣,就留心指点他。小罗震学得很快,也很认真,家里人都觉得这是个“好苗子”。后来姑祖母、父亲等家里长辈行医,就带他在身边。
罗震大夫说,自己是被药材“熏”大的。
“你们看这些家具,看到了什么?”他指着厅堂内的老家具问记者。
记者一头雾水:不就是黄花梨、檀木的家具吗?
罗震大夫摇摇头,娓娓道来。
黄花梨木是正红花油的原材料,其主要成分黄花梨油,具有治疗跌打损伤的作用;紫檀,又名青龙木,«本草纲目»记载调节气血。调脾胃,利胸膈,对胸痹,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肘后方»外伤用于消肿毒,治金疮。紫檀与黄花梨一样都有除邪避秽的作用。
“所以说,我们家搞文物收藏也跟中医是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说盲目的。这些,一件是一件,都是药材啊!”他自豪的点着目之所及的家具,颇有一种“看,这就是朕的江山”的豪情。
家族的熏陶,已经深入他的骨血。
虽然自幼跟随姑祖母行医、学医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仍然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去接受系统完善的中医理论学习。
谈起自己的学习经历,罗震大夫颇有感触。
“当年我上学时,老师给我们讲‘你们学医三年,觉得天下无病可治,到行医三年,觉得天下无方可用’。后来我就发现是这么回事。中医,说简单,什么病用什么方子一目了然。可临床一看,没有一个病症能跟这方子完全对的上的!它不像西医,X光片、核磁、验血……把人的各体征做出数据来判断这个人是什么病,需要什么,要达到什么情况。中医讲究阴阳五行辨证论治,这是我们整个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以功夫少了学不成、时间短了学不成、没有一头扎下去的韧劲学不成……”
家学的渊源、学校的创新、祖辈的耳濡目染、多年的临床实践……没有让他“目空一切”,反而更加的“小心翼翼”。
法从手出有乾坤
“对待来看诊的人,咱必须得‘小心翼翼’!”罗震大夫抬起双手,轻轻拢指成镊,给记者认真比划,“人家可能已经疼了三天、三年、十几年了。找到你,希望都在咱这双手上啊!”
他曾经接诊一位看上去“哪哪都没问题”的女士。
这位女士一进门,就愁眉苦脸的对他述说病情:“罗大夫,我照了心电图,心脏没事!照了颈椎,有点变形和增生,也没大事!”
罗大夫也诧异了,“那您身体没事啊?”
女士一脸“委屈”:“可是我在路口,扭头看了一眼红绿灯,就晕倒了!”
原来,她只不过想看看绿灯亮没亮,谁知一扭头,毫无预警地“咣当”一下就摔倒了。等醒过来时,人已经在医院里,检查也做了,诊断也出了:人没事,回家养着。然而,从那天起经常头晕、手麻、胳膊抬不起。
罗震大夫一摸,发现这位女士颈椎有变形,寰枢关节略有偏歪。虽然都是小症,临床难以发现,但是年深日久,变形和歪斜造成的一端狭窄和挤压,会影响椎动脉供血。
“你看红绿灯时脖子拧着,天凉肌肉又发硬,这一偏一挤一压,导致挤压椎动脉供血不足,你就晕了。”罗震大夫通俗易懂地解释着,手上也没闲着,以专业手法轻巧地触、推、提、正……
轻轻的“咔”一声后,病人惊奇地叫出声:“哎,我手不麻了!我胳膊能抬起来了!”
经三次治疗后,这位女士的症状彻底消除了。
有位母亲带着扭了脚的儿子来治。因为数年前这个孩子扭过一次脚,也是罗震大夫给治好的,所以母子两个都非常信任他。
触诊、摸骨、捋顺关节韧带、找准关节缝隙、一拉一推……看上去轻轻松松的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孩子肿得如同大面包的脚,立时就能走路了!
这位母亲再次被“惊”到的同时,顺口问了一句:“罗大夫,我这脚大概十几年了,走路总是有点扎疼,您给我看看?”
随和的罗大夫笑呵呵点头,扶着她的脚一拉,“咔”一声后,这位母亲踩地走了几步,说:“好像是不疼了”。但是自己又不敢相信。

还有一位男士,本来是陪爱人来治腰疼。治疗结束后,不抱希望地问:“我后背疼、胸闷、气短,不过都20多年了,您能治吗?”
罗震大夫一摸,他的后背确实有些变形,微微鼓起一块儿。同样的一声“咔”之后,他站起来,动作几下,也说:“好像不疼了。”却同样的自己都不敢相信。
巧合的是,同样是三天后,那位母亲和这位男士,不约而同地找到罗震大夫,说着几乎同样的话:“我好了!我真的好了!十几二十年的困扰啊,罗大夫您这‘咔’地就给治好了!”
像这样收获“意外之喜”的病例还有很多。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饱受“莫名之痛”困扰的病人来说,这一声“咔”,不亚于一曲人间“仙乐”。
罗震大夫对此却是谦虚地连连摆手,“不能说所有的骨痛,或者说十年几十年的顽疾,都能‘咔’一声解决。咱们还是都有依据的,骨、关节、部位等等,你得让它合槽,就是中医所谓的‘复位’。厉害的是咱们的中医,神奇的是咱们的中医正骨!”
仁心长念显义方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罗震大夫每年都会参与大量官方或者社会组织的义诊活动,深入贫困、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区域,为当地人解除病痛。
在云南文山义诊时,有位病人排了两天的队,请罗震大夫诊治。
一见面,病人就说:“大夫,我四处求医五年了,这五年疼得我昼夜难安,我简直不想活了!您救救我吧!”
罗震为她触诊时,发现胸椎部位鼓起并歪斜。他详细询问了发病原因。原来这位病人是一位牙医,五年前一次提拉牙椅时,抬腕一扭,胸椎感觉到了“咯噔一下”,自此就开始了噩梦一般的“五年之痛”。


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罗震大夫初步确定是关节错位,这是需要复位的。他一边宽慰着病人,一边趁其不备,轻轻往上一推,“咯噔”一下,病人“嗷”的一声惨叫……
下一刻,他就站了起来,四处走动,见人就喊:“不疼了!我不疼了!”
当时,众多排队求诊的病人都在现场亲眼见证,一时之间轰动异常。
但这对于罗震大夫来说,仅是一次日常的看诊,丝毫未萦于心。谁知第二天,义诊已经转到了另一个县的另一家医院,医院和卫生局诸位领导突然找到他,“罗大夫,昨天的一个病人追到这儿来了! ”
罗震还没反应过来,就见那位牙医像一阵风“卷”进来,一把拉住他,连声问:“大夫,我一定要知道你在哪儿,你们家在哪儿!我这五年受罪啊,我现在能生活了!我没有别的能表达对您的感激,我们家里是种三七的,我一定要给您寄三七!我是没有100万,我有100万我也给你!”
语无伦次,却是最真实和最深重的谢意。
罗震大夫讲述这个病例时,亦是十分动情,“我说三七我不要,你能追过来对我说这个谢字,对我来说就值了!是真的,做医生的最大快乐,不就是看着手里的病人好了、活蹦乱跳了?”
正骨传世立风骨
在罗震还跟在姑祖母身边学医时,发生过一件十分有趣的小事。
当年,日本团队过来拍摄罗氏正骨,还是小小孩童的罗震,满满的少年意气。他悄悄跟姑奶奶咬耳朵,“他们一拍就学走了!咱们家的全告诉外国人啦!”
罗有明老人慢声细语地跟他说道:“齐白石虾画得好,徐悲鸿马画得好,咱们看一百遍,也画不出他们的好。只是拍个架把式儿,咱手底下的分寸,那个机器拍不到的。照着练也学不会,这不是一天的功夫。就跟我们写字是一样的。都会写字,那就是字,但是到书法,那是功夫。”
作为第七代传人中的佼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理解了姑祖母那些朴实的言谈中所蕴含的深意——医,难学!难传!
“可是,再难学,也的学下去;再难传,也得传下去!”罗震大夫说着话,回头看了一眼。
他身后的墙上,端端正正摆放着罗有明老人的画像。老人家眉目清柔,静静凝视。
“我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呢?我们所有罗家传人、所有姑奶奶的传人,加在一起,又能打多少钉?我们没有办法给所有的人去解除痛苦,但是我希望告诉你几个简单的动作,让你受益终生,让你自己能保护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看那么多患者痛苦,我们当大夫的,其实就看不了这个!”
所以,他除了“翻腾”罗氏家族的记载资料,还不辞辛苦一趟趟出去跑,去挖掘老方子老经验,再整理实践,将确实有效的记录在册。他说,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咱们中医的好东西,不能无声无息的湮灭了。
所以,他打破条条框框,不只是教授家人。谁有能力学,谁愿意做这个事业,只要有医者仁心,原意从事治病救人的事业,他就尽心力地去教。
所以,他甘之如饴地参加义诊活动,越是缺医少药、条件艰苦的地方他越是冲在前面。
所以,只要有人问一句“大夫,这个有啥小窍门么?”,他就连说带动作,交给你各种预防的、急症处理的小窍门、小技巧。
所以,他琢磨人工智能,研究如何将如今先进的科技与古老的中医实现结合。
甚至,当记者向他约采访时,明明忙碌无暇的他,硬是推了一整天的病人,用来准备和接受我们的采访。只因“希望引起大家关注,能帮到病人”。
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将罗氏正骨的技法、将中医正骨的功效、将中国医术的传承,延续下去。在走过了当年的“少年意气”后,今日的罗震,清楚的感知到肩上的重担。
从当年,罗有明老人在双桥行医,子弟兵不收费、小孩子不收费、甚至天冷了你来看诊进门先捧给你一碗热粥开始;到今日,罗金印、罗震以及六代、七代、八代其他的传人们,分而不散,在各自的领域,为了一句“医者仁心”而努力。
罗氏正骨,以技法传世;罗氏家风,则以风骨立世。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