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什么是膏滋方?

Updated: Jan 5


shoulder pain xray

一、中医学与膏滋方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药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学说,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膏滋方属于中医学治疗范畴,是以剂型而命名,属于中医药中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又称膏滋,具有润泽、滋补之意。


膏方一般分为调理膏方与滋补膏方两类。



二、中医膏方的起源与沿革


1. 《黄帝内经》

黄帝号袁轩氏(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前2698年即位。黄帝统一华夏后,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为后世的生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医药方面为传统中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黄帝内经》是从华夏时起到春秋战国年间的历代医家共同积累的中医学知识,借以黄帝与岐伯对话的方式而成书,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医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被称为中医鼻祖之书。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膏剂的中医药专著,如《灵枢·痈疽篇》的豕膏和《灵枢·经筋篇》的马膏,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原文记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主要外用于治疗外伤科疾病。由此表明2000多年前我们中医人就开始采用中医膏剂防病治病。


2、《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经》,与黄帝时期同名的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他对药学的研究成果历经了2000余年,被后世中医药学家写成了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其成书于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明确标识了365味药,记载了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的药性理论,制定了君臣佐使的处方原则(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阐明了中药的毒理及药物的七情关系(单行、相须、相杀、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规定了中药的剂型及服药时间。


对膏方有明确的论述,如“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明确有消石“炼之如膏”,雷丸“作膏摩,除小儿百病”。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公元154年-219年)所著,成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张仲景去世后,该书曾一度流散民间,直到晋朝,太医令王叔合(公元210年-280年)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仍然缺失。


800年后宋仁宗(公元1010年-1063年)期间,一个名为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经典巨著完整面世。


《伤寒杂病论》系统的概括了辨证施治理论,为中医病因学说、方剂学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中医人成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伤寒杂病论对膏方记载,如大乌头煎,猪膏发煎 。


大乌头煎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篇,第十六节。


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原方:大乌头五枚(熬去皮)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4、唐朝时期

孙思邈称其为“三斤药材一两膏,调补结合百病消”,阐释出膏滋熬制之精细,更指明其兼具治疗、滋补之功效,“以补调治乃为上上之选”。孙思邈著《千金方》中记载的“煎”方已与现代膏方完全一致,如卷十六的地黄煎,即是一幅滋养胃阴,并清虚热的膏方。


5、宋元时期

膏方基本沿袭唐朝,在论述有关膏方的制备方法时,照抄《千金方》,南宋的“琼玉膏”为著名膏方。


6、明朝时期

膏方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此时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通声膏,将药物共研粗末,熬透去渣,加入杏仁液、酥、蜜、姜汁、枣肉,再煎收膏而成,功用补气润肺,化痰利窍,专治气阴耗伤之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之症。


值得一提的是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十的补真膏,由黄精、山药、怀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莲肉、巨胜子、柏子仁、松子仁、何首乌、人参、茯苓、菟丝子、杜仲、肉苁蓉、五味子、黄柏、白术、当归、甘草、陈皮、砂仁、知母、白芍、川芎、鹿茸、小茴、苍术共二十九味药组成,主治虚损劳怯。此方药味众多,配伍全面。


7. 清朝时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膏方医案, 《叶氏医案存真》中,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治咳甚呕血吐食,均“进膏滋药”。此外在膏方的应用方面也不局限于冬季,其他季节也有使用。


晚清名医张聿青撰有《膏方》一卷,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此时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龟版胶、鳖甲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强调运用配制膏方尤强调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之膏方。张氏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当时统治阶级热衷于服用长生不老的方药,故宫廷中此类医方甚多,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人参膏、茯苓膏、琼玉膏等。《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书中就记载了很多膏方。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记载内服膏滋方就有28首之多,制作考究。



8. 近现代膏方发展


民国时期

秦伯未先生首次整理了膏方治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和原则,并以医案的形式总结了其在膏方治疗中的临床经验,著成《膏方大全》一书,该书许多见解和论述:


奠定了临床医师运用膏方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开启现代临床膏方治疗学的先河。


膏方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日益增加,膏方治疗的受众亦不断地增多,临床医师的治验也不断地丰富,此为膏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推动了膏方产业发展。



三、对中医膏方防治慢性病与养生临床体会


(一)、将膏方引入肺纤维化领域防治

从1990年开始将中医膏方用于临床;肺纤维化、尘肺病人疗程长,难以长期服用汤药,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受南方膏方学术影响,受海派学术膏方影响;


膏方肺痿(肺纤维化)应用


(1)中医对肺痿的论治

肺痿病名由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并设专篇论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肺痿”首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痹论》曰:“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为肺痹……淫气喘息,痹聚在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2)膏方医案


麦门冬膏方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七篇。

原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膏方组成(麦门冬膏):麦门冬、法半夏、甘草、人参、山药、大枣、阿胶


乌姜膏方(大乌头煎与干姜甘草汤合方)

甘草干姜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七篇。

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着,属消渴。”

大乌头煎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篇,第十六节

膏方组成:黑顺片、干姜、黑豆、炙甘草、阿胶、蜂蜜



(二)、创新“夏季膏方”并纳入“冬病夏治”范畴

1、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 用穴位贴服,穴位拔罐,药物足浴、辨证服用中药、药膳食疗等方法解决阳气不足和阳气被劫的问题


2、夏季膏方特点:

体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即春生夏长,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意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健脾益胃为主(水谷之精气化生卫气、宗气、营气助推肾精化生元阳之气)。


夏季膏方以素膏为主,调整九种体质的偏颇与其他冬病夏治方法相得益彰,疗程与“冬病夏治”相同,在三伏天应用


(三)将冬季膏方用于养生保健

冬季膏方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尤其在江浙沪民间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冬季膏方体现天人相应的特点,即秋收冬藏,益气、补血、调补阴阳。是中医膏方保健、养生的主流。以荤膏为主,是指在膏方的配伍中选用了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等动物来源的胶来收膏的膏剂。


冬季膏方适用的人群: 老年人可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亚健康人可调解情志,缓解压力;


体弱多病者;手术及病后恢复期等。


(四)探索 “中药、苗药”相结合膏方防治呼吸疑难病

在支援黔西南活动中,与苗医结识,进行了中药、苗药相结合,珠芨方逆转部分肺纤维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珠芨膏方组成:珠子参、白芨生黄芪、桔梗克、白芷、吉祥草150克、双肾草、金铁锁、生甘草、阿胶



(五)临床开具膏方的几点体会


十个掌握:

掌握膏方君臣佐使配伍平衡;


掌握膏方用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酸苦甘辛咸);


掌握地道中药材;


掌握精贵中药材的应用:如冬虫夏草、人参、穿山甲、鹿茸等;


掌握膏方胶类药、糖类敷料收膏: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木糖醇等;


掌握膏方口感:如黄连、黄芩、黄柏、地龙等;掌握膏方出膏率;


掌握膏方引经药物与疾病部位;掌握膏方荤膏、素膏的应用;


掌握膏方与四时季节,南北规律的应用选择。



 

膏方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 自汉唐开始已有应用,逐渐发展,成熟于清代近年来,膏方以其补养兼顾治疗、高效兼顾简便的特性受到各地中医和民众的欢迎。 膏方在妇科,老年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适合膏方治疗,在美容,养生,体质调理方面更是不可或缺。


膏方在本地尚未得到推广,通过陈学奇主任和其他膏方专家所主讲,希望本次课程能让大家了解膏方制作及其主要应用场景。


具体详情见下方: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来源于王天俊教授,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立即删除;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我们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heck out our sto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