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东垣构建的内伤体系


shoulder pain xray

一、应被重视的《内外伤辨惑论》


谈到李东垣的代表著作,很多人都会想到《脾胃论》,如果把李东垣看做脾胃大家,毫无疑问《脾胃论》是其代表著作,但实际上在李东垣的著作里面,生前将书稿完成并写有自序的的唯一的一本书是《内外伤辨惑论》,而不是《脾胃论》。


《脾胃论》跟《兰室秘藏》是李东垣去世后,其弟子罗天益整理成书的,很难说是否掺进了罗天益的内容。易水学派的医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师徒关系处理的特别好,很多弟子明明是自己写的东西,他偏说是自己老师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世带来一些混乱,我们分不清哪部分是李东垣的,哪部分是罗天益的,哪部分是王好古的。



李东垣公认的三部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从成就上,我认为《内外伤辨惑论》是最高的,也是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因为《内外伤辨惑论》构建的是内伤学说,《脾胃论》构建的脾胃学说,《兰室秘藏》主要是根据李东垣临床常用的药、医案而成的。


《脾胃论》是一定要读的,但在读《脾胃论》前,《内外伤辨惑论》是不可不读的,因为李东垣核心观点基本都在《内外伤辨惑论》里面。

online tcm shop

二、以补中益气和枳术丸为核心的处方体系


李东垣的代表方剂,大家都知道是补中益气汤,但实际上是两张,一张是补中益气汤,另一张是枳术丸。


可能很少有学者会这么认为,但我在读《内外伤辨惑论》时发现,李东垣自创的大部分方剂都是由这两首方加减而来。


《内外伤辨惑论》全书大约不到三万字,很薄,它分了三卷,上卷说的是我们临床上应该分辨内伤和外感,分辨内伤和外感是很重要的,如何分辨出内伤跟外感。


卷中跟卷下讲的是临床。卷中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在此基础上化裁出了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沉香温胃丸等。卷下大部分是以枳术丸加减,大概加减出十二三首方子来。卷中主要是劳倦伤,卷下则以饮食伤为主。



这样有个整体的大框架,卷上讲的是内外伤,卷中讲的是劳倦伤的治疗,卷下主要讲的是饮食伤的治疗。


李东垣学术体系里面三大病因是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在这三大病因里面七情内伤是伴着饮食或劳倦同时发生的,因此李东垣立论主要从饮食跟劳倦铺展开来的。


补中益气汤主要体现了李东垣治疗内伤的三大治法,补中、升清、泻阴火。原书里面是这样说的:补其中、升其阳、泻其阴火。


我们单看补中益气汤看不到泻阴火的药,但在其方后加减里面提到,加黄芩、黄柏、生地等等,如果我们把后面的加减挪过来,比如加苦寒药、加甘寒药,就基本上认为补中益气汤能体现这三大治法。



如果只读《脾胃论》,我们可能会怀疑,补中益气汤能不能作为李东垣的代表方剂,但如果我们再读《内外伤辨惑论》的时候我们就会确信,因为卷中很多方剂就是围绕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出来的,这是东垣第一个代表方剂。


第二个代表方剂是枳术丸,是由枳实和白术组成,可能很多医家对它不一定重视,但这张方子在临床上,至少在我的临床上遇到的特别多,就是可用的机会特别多。我有时候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枳术法,把它上升到一个法的高度,可用的机会很多。


枳术丸原方用两倍的白术和一倍的枳实,它体现了一种治法。我们治疗食积的目的是希望恢复脾胃正常的功能,而不仅仅是把这个食积消了就完了。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把这个食积消了,那么脾胃会越来越虚,食积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我们的目的是强人胃气,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对治法的确立是有不同境界的。


这两张方子作为李东垣学说的代表方剂,我在书上很少见到,但是我在读朱丹溪的书时,在丹溪心法里专门有一节讲到内伤,内伤后面附了两张方子,第一张方子补中益气汤,第二张方子是枳术丸。读李东垣读的越多,会发现最理解李东垣的医家就是朱丹溪,朱丹溪对李东垣的学说确实是研究的很到位的。


本文由以下高建忠教授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限时!高建忠的东垣学说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系列中医网课打八折!

(还可报销Skillsfuture credit)




好书推荐:


金元大家李东垣*大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内外伤辨惑论》也是李东垣生前**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而时移世易,中医的后学者们往往读不懂李东垣,不能明白“内伤学说”。 本书作者高建忠是一位临床医生,书中文字是一位临床医生在读《内外伤辨惑论》时随手写下的。虽缺少考据、训诂之严谨性,但有助于我们读懂《内外伤辨惑论》,有助于我们走入李东垣学说体系




好书推荐:


《脾胃论》是金.李杲(东垣、明之)所著三卷名著。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山西中医药大学高建忠教授,是国内研究脾胃论的专家,对脾胃论进行了全文评注。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heck out our store!

bottom of page